關于話筒的認識-話筒”其實是不同聽者的“耳朵”
話筒對一個從事配音工作的人來說并不陌生,幾乎是天天相伴形影不離。但當我問到許多人“話筒”是什么的時候,他們的回答往往是——麥克風、擴音器??甚至有人叫它“電喇叭”。即使是從事語言工作幾十年的人,也仍把它當作機器或設備之類的東西。所以對它說起話來就象對機器說話一樣,完全失去了生活中語言自然表達的本能,而進入了一種所謂職業化的誤區,也就是潛意識中的錄音棚狀態。這種狀態是長期以來不當的習慣所致,它對于一個初學者或還沒有任何錄音習慣的人來說,是最可怕的。
其實我們的潛意識往往受環境和情緒的影響,從而發出指令,支配我們動作、表情、語言等行為,這個指令如反復的在同一環境下出現,就會形成習慣。如果這個習慣是在正確方法引導下慢慢形成,那么它將是讓你逐漸投入全身心創作,并體驗到其中最大樂趣的好習慣;相反,一但養成不當的習慣,就要花相當一段時間來擺脫。
對于一個沒有配音經驗的演員來說,是從一個全身心忘我投入的表演狀態,轉變為對準口型,還原現場狀態的純技術性工作,心理及生理上都會極不適應,一時找不到感覺。這時,他就需要建立一個正確的錄音棚狀態了。有很多演員第一次進棚都是由于兩種狀態的差距,對口型技巧的陌生,加之導演及錄音環境帶來的緊張,最終放棄自己配音,要么采用同期聲錄音,要么一直啟用專業配音員為自己配音。這個例子說明,建立正確的錄音棚狀態,對于一個初學配音的人來說是多么重要。
反之,對于那些已形成不當的習慣,或有一定錄音棚經驗,但走入誤區的人來說,如何能還原自然表達的語言本能就更重要了。 ? ? ?任何人說話的意識,都是想向對方表達自己想說的內容,并沒有對著話筒錄音或需要技巧,使自己的聲音更好聽的念頭。說話的音量或吐字,都會隨場合、相互的關系,或談話的內容,及此刻的情緒而本能的自然調節,語言聽起來是自然的、流暢的、生動的、也是恰如其分的,特別是帶有個人特色的。即使是對于一個有著豐富話筒經驗,或養成不當錄音習慣的人也不例外。因為他所處的是自然環境,而不是錄音棚;面前的是好友或親戚,而不是話筒,說的是心里想說的話,并非稿紙上的方方的字。所以,他的語言是本真的、靈動的、無技巧的、更沒有使自己聲音更好聽的念頭。好!這下終于找到了障礙我們語言本能自然表達的原兇了。原來是一個不當的意識,一個多余的念頭。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具有自然的語言本能,關鍵是在話筒前如何還原它,而去除影響這種語言本能的意識和念頭的方法就是——請先把“話筒”當作是不同聽者的“耳朵”吧!摯此一念,以祛雜念。
最后,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關于配音方面的知識,加威:3273437756,專業老師在線解答,更能領取免費學習大禮包。
評論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