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力。
由于地域、民族的差異,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的不同,再加上導演不同的創作個性和演員不同的表演風格,一部外國影片對于中國觀眾來說很可能由一種文化上的隔膜而導致理解上的困難。而配音演員就必須依靠自身的知識和藝術經驗的積累,憑借良好的領悟能力,去完整深刻地把握原片,理解角色,在此基礎上去尋求相應的表達方式。
2.表現力。
譯制片配音是一門受原片嚴格制約的運用聲音語言進行再創作的藝術。正如做任何工作都需掌握扎實的基本功一樣,一個稱職的配音演員理應具備較為純熟的語言技巧——表現力。
藝術的最高技巧應該是無技巧,藝術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忘(無)我境界,對于配音藝術來說,也同樣如此。一個配音演員最成功的表演就是與角色高度融合,使觀眾感到是角色在說話,而不是演員在說話。要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演員除了必須有一口純正流利的語言之外,還應有敏銳的藝術感覺,善于發現和把握角色的語言特征與獨特韻味,在臺詞的點送、潛臺詞的處理以及聲音的運用等方面掌握多種表演技巧。唯如此,配音演員在面對一個個各不相同的角色時,才能做到“得心應口”地去表現他們。
3.適應力。
即使在實錄前配音演員作了大量的案頭工作,也難免有疏漏之處或理解上的不當,所以一旦進入實錄階段,面對連續反復放映的原片,配音演員常會產生即興的靈感,或對影片、角色有一種新的理解,新的發現,這時,配音演員必須善于捕捉這一良機,尋求更妥貼更完美的表現形式。
有時,在實錄過程中,導演也會根據戲的總體要求。糾正甚至要求改變演員原先所要采用的表現方式。這就需要演員及時作出反應,去適應和完成導演的要求。
要想完美地體現角色,配音演員一方面要作大量細致的案頭工作,這為將來實錄時的“即興”的適應和發揮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又不要將角色的感情分寸和表達方式過于定型,這會束縛實錄階段“即興”的創造性發揮。
4.節奏感。
原片對配音演員的最大制約之一就是人物的語言節奏,也即口型問題。若口型不準,連起碼的還原效果都未能達到,遑論其他?所以,準確地掌握節奏我以為這是配音演員最基本的素質和技能。
配音演員的節奏感表現在掌握角色的語言節奏和內心節奏兩個方面。掌握角色的語言節奏并非十分困難。經過一個階段的實踐,一般來說,配音演員均能掌握這一技巧。但要掌握人物的內心節奏要準確體現人物的性格、心理、氣質和神韻,那就不能簡單地靠運用外在的語言技巧來解決了。那就必須從深入分析和理解角色著手,對原片演員的臺詞處理進行細致的揣摸,對其臺詞表演中的聲調起伏、節奏快慢、重音點送、語言習慣特點等諸方面以及其所處特定的場景、交流對象等等因素進行仔細的推敲研究,找出角色每一句臺詞背后潛在的心理依據。
唯有如此,配音演員的表演才能做到與角色的語言節奏和內心節奏完全一致,唯有如此,才真正稱得上配音藝術的佳作。
最后,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關于配音方面的知識,加威:3273437756,專業老師在線解答,更能領取免費學習大禮包。
評論已關閉!